馬年春節來臨之前,為了使大家高高興興歡度春節,高新區心圩江東社區居委會與盛天尚都服務中心組織幾位書法愛好者義務為盛天尚都、熙園等小區業主書寫春聯。我和愛人都是書法愛好者,每天堅持練習毛筆字,尤其書寫對聯更是我們的最愛,所以積極報名參加這次活動。
書寫春聯當天,早早就有不少業主冒著寒風前來排隊領取。見此情況我們的書寫熱情更加高漲。由于我們夫婦倆都是七旬老人,在寒風中寫了一會感覺身體吃不消,手腳僵硬。物業主任見此情況,馬上招呼現場秩序員和圍觀業主站在我們身旁圍成人墻擋寒風,這使我們感到很溫暖,書寫的速度也加快了。由于需要春聯的業主很多,該活動一直持續到中午一點才結束。
我們在練習書法時,對春聯、對聯有一定的研究,現把個人的理解與讀者分享,以豐富業余生活。
對聯是我國獨特的傳統文學形式,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雖然是字數不多的兩行字,卻能把一件事情說得完完整整,誦讀起來鏗鏘上口,稱它為兩行詩也不為過。春聯究竟起源何時,說法不一。有人認為最早出現是五代孟旭的春聯。據傳,古代東海度嗍山有大桃樹,桃樹下有神荼、郁壘二神,如遇作祟的鬼,他們就把它捆起來喂虎。后來民間在春節時為驅避鬼怪,便在桃木板上畫神荼、郁壘兩個神像,這就是“桃符”。再后來神像就演變為書寫文字的對聯。孟旭是五代后蜀的國君,其所寫“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是我國最早出現的一副春聯。到宋代春節粘貼對聯已成為一種普遍風俗。如王安石在他的《元旦》詩中寫到:“千戶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里說的“桃符”就是孟旭當時所寫的春聯。之后人們又用紙張代替桃木板寫春聯,這與今天粘貼的春聯并無什么區別。
對聯通常叫“對子”,也稱“楹聯”,包括“門帖”(門對)、“春聯”(春帖)、“喜聯”、“壽聯”等,多數是懸掛或粘貼在大門兩邊的“聯語”。宋朝時對聯逐漸推廣,普遍作為名勝古跡、寺廟廊院、店堂書房等不可少的裝飾品,并以交際慶吊之用。對聯是一種文字精練并與書法糅合在一起的綜合性藝術,它要求思想健康、藝術性強、內容與形式高度統一,它或褒貶、或抒情、或言志、或情趣等,是作者有感而發的。對聯不但使人獲得鑒賞方面的樂趣,而且還增長了各種知識,在品位各類書法的同時還受到一定的思想啟迪。如近代毛澤東所寫對聯:“貴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革命老人徐特立鼓勵青少年之大志,關心國家興亡,學習革命理論,寫過:“有關國家書常讀,無益身心事莫為。”清朝林則徐自題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魯迅先生對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品味學習的好對聯。 (文/尚都業主陳瑞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