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2、3日是我們的民族節日——“三月三”,得知全區人民可以放假兩天,真是讓我高興萬分!
記得小的時候有一個“吃雞蛋”的節日,媽媽總會早起給我和妹妹煮雞蛋和蒸糯米飯,并且染上艷麗的紅色。童年的記憶一直在腦海里,但這么多年過去了卻不知道該節日的由來。后來我翻看相關書籍,才知道“三月三”的來歷。傳說壯鄉有個叫韋達桂的人,在一個土皇帝手下當臣相,達桂年紀輕輕卻學識淵博,而且十分關心壯族人民的疾苦。土皇帝給他的俸祿,他都拿回鄉里分給百姓,自己兩袖清風。土皇帝見狀擔心日后達桂留在宮殿里是禍根,于是想方設法除掉他,壯家百姓聽到風聲悄悄把達桂送到山上的楓樹林藏了起來,皇兵上山搜索,只見山林里有剩下的糯米飯卻不見人,土皇上下令放火燒山。皇兵走后,鄉親們上山在一棵很大的楓樹洞里找到了達桂的尸體,大家含著眼淚把他埋葬了。恰好這天是三月初三,所以每逢到了三月初三這一天,壯鄉家家戶戶都拿著米酒、糯米飯和熟雞蛋到達桂墓前祭奠,村村寨寨都搭起大棚,因為傳說在外喪生的亡靈不能進家,因此人們只好在布棚下擺上五色糯米飯等祭品供祭達桂的亡靈,在布棚周圍唱起贊美和感謝達桂的壯歡,一代傳一代就形成了現在趕三月三歌圩的習俗。現今每年的這一天,廣西各地的壯族男女像趕圩一樣匯聚山坡上對唱山歌,以歌會友傳情,同時開展一系列獨具特色的民俗及文體活動,尤為熱鬧壯觀。
也許故事的版本有很多,可能故事的源頭離我們很遙遠,又或者故事情節沒有我們年輕人想象的唯美與浪漫,但在廣西壯族百姓心中已凝聚成為一種民間風俗。因為有傳承,所以才會有新的血液注入,今天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已經不是原原本本的過節形式,因為傳承中帶有創新元素,才令民族文化經久不衰。
恩格斯說過:“文化上的每一次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進步。”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根脈所在,文化興則國興,文化強則國強。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保護和發展少數民族文化。廣西政府將“三月三”從法律層面定為節日,受到民眾稱贊。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特別是年輕人通過假期了解和重視壯族文化,這對壯族文化推廣、弘揚和宣傳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文/盛天龍灣申婷婷)